栅格设计系统(又称网格设计系统、标准尺寸系统、程序版面设计、瑞士平面设计风格、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),是一种平面设计的方法与风格。运用固定的格子设计版面布局,其风格工整简洁,在二战后大受欢迎,已成为今日出版物设计的主流风格之一。
上面这段文字直接引用自WikiPedia,可以自行再了解,此处不做更多阐述。
做互联网产品的视觉设计,包括 Web 端、移动 App 端,还是存在不少浮夸的现象,这个 浮夸
并不是特指风格,而是 强赋寓意,往往把稀松平常描述成画龙之睛,硬凑的成品最后拼上各种黄金分割以释为完美。
我们做的产品,基本上面向的都是普通人,换句话说,一个设计,当它出来的时候,基本上从业有一段时间的人们,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它的价值所在,而不需要太多论文级别的论述。这是产品与技术,呈现出来的现实意义。
话说回 栅格系统,将它应用于 Web 的排版,早先时候在国内,也确实启发了不少人。
但这是高大上的系统吗?
并不是,这只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实践。
那个时候,Web 开发的发展还算早期,从业人员,更是属于早期,在视觉
与编码(代码)
交割过程中,最开始,沟通是比较粗糙的,后来相应的效率工具陆续出现,交割物料中,对尺寸、色彩的标注,也变得详尽起来。但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, 比如说一个 DOM 元素,在一个页面中有时是 16px、另一个页面中是 17px、甚至 18px,一两个像素的偏差,在同一个页面内容易发现,跨页面了,则不算容易,除非设计师在做视觉设计的时候,也遵循了一些工程法则。
我们有没有办法,避免这种偏差?一个普通的 Web 页面,如果按照 960px 来算,真的在某个地方误差上一两个像素,并不明显;于是,我们就想了呀,如果将其分段化,就是 10px 一段,那么一个元素不是 10px,就是 20px,而不会出现 9px、10px、11px 这种误差的情况;如果 10px 的颗粒太粗了,那就 5px ……
就是这么朴素的解决思路。
在这个解决思路上,继续整理、归纳、推衍,就出现了 Web 技术领域的栅格系统。
这个系统,不单纯在团队协作中,提升了效率,就是于个人而言,也非常有意义,原本,我们可能要处理 12px、13px、14px 这些可接受误差的琐碎,在 Grid 的系统中,相当于做了限定。而这种限定,并不会影响实际的创造,却更能让设计者心无旁骛一些,从而提升了效率。
在做 Web 界面设计的时候,遵循一个 Grid 的思路,或者直接使用现有的网格框架,是非常可取的。
这里的 Web 网格,基本上是指建立在 CSS 基础之上的具体实践,一般会有一个基本公约,比如将一个 width 划分为 24 份的格子,或者 7 份、5 份、3 份,这样基本上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场景的尺寸设计。
当然,仍然不够用的,自己使用原生的 CSS 完成就好了,CSS 的网格框架,一般也主要处理基本的布局的逻辑,仅此而已。